020-3923 9930
诚信  服务  价值
广州市孚沃思酒店用品有限公司
高 端 酒 店 用 品 运 营
“藤壶效应”:“白条粉”是如何干掉“铁丝”的?
来源: | 作者:pmo6b63b0 | 发布时间: 2017-11-06 | 788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
“以客(用)户为中心”、“客户是上帝”之类的说法早已成为普遍的共识。与不少勿庸置疑的共识一样,这些说法细究起来是颇成问题的。



克里斯坦森在《创新者的困境》中早就用大量的案例表明,不少一度业绩优秀的企业最终被淘汰,不是因为它们不以客户为中心,相反,他们之所以失败,恰恰是因为它们过度以客户为中心了这些企业对客户的过度重视,让它们牢牢地被现有客户绑架而不自知,以至于对新市场、新利润区完全漠视和无感,最终让自己失去未来。


乔布斯曾不乏偏激地表示客户需求是不值得当真的。他以亨利·福特为例说,如果福特当年造汽车的时候问客户需要什么样的车,他们一定会告诉你:更好的马车。

客户并不总是“上帝”,客户有时或许也是“魔鬼”。粗放、无分别地迎合客户,以为客户、粉丝的数量越多越好,企业很可能被客户带到沟里去。

热衷于“吸粉”的企业很容易忽略粉丝与粉丝间的巨大差异,很容易在不加分别地“善待客户”中,严重亏待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客户,不知不觉地让企业的经营方向被无效客户牵引到雷区。


最近在给一家互联网企业做内部培训时,提到了一种独特的海洋生物——藤壶,没想到引发了相当大的兴趣,这也许是听众们已经明显意识到了无效客户、无效粉丝的潜在而巨大的危害。


多年以前,本人就如何对客户进行深度识别、进而如何对不同的客户分而治之,写过一篇文章(《将客户分而治之——零售企业的客户细分与客户管理》)。


在“新零售”的话题被热烈讨论的今天重读这篇文章,竟然让自己对“新零售”有了更清晰的认知,故将这篇文章略作修改,与大家分享。

 

 以哪些客户为中心?


“以客户为中心”是一句人所共知的口号。但一种观念如果不明晰化,它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微乎其微的。有时,它还会起到巨大的负作用。


在“平均数错觉”下,企业自然把企业的资源平均地投放到每一个顾客身上。

这种表面的平等掩盖了一种真正的不平等——企业并没有按每一个顾客对于企业贡献的多少来相应地回报给顾客,而是无意中让利润低的顾客来“吃大户”。

顾客四型

“大户”与贫困户是一种很粗略的说法。对商家来说,识别顾客的贫富固然重要,但与之同等重要(甚至更重要)的是:这些顾客是常客还是过客,以及你能否对其光顾的频率即忠诚度进行有效的管理。


如果我们以盈利性为横轴,以粘性(忠诚度)为纵轴,那么我们就可以把顾客的类型划分为四个类型:


1、有高盈利性且有高粘性

2、有高盈利性但无粘性

3、盈利性低而高粘性

4、盈利性低且低粘性


管理学者Werner Reinartz和V. Kumar用更形象的语言给这四种顾客命名。有钱且忠诚的顾客被称为“知己”(True friends),其购物特点是:单次购买花钱多,且频繁,固定地光顾。比如一个有稳定的高收入和固定住所,经常光顾某家他喜欢的商店的人。


有钱而不忠诚的顾客被称为“蝴蝶”(Butterflies)。其购物特点是:单次购买花钱多,但属随机性购买,光顾一次后就不知飞到哪里去了,比如大公司负责采购各种办公生活用品的人,或买高档商品的外地顾客。


有一种叫着“藤壶”的贝属动物,它们的生存方式很奇特——常年牢牢地附着于水下船底,一动不动。如果船底的藤壶过多,船体将会受损,船的运行速度也会降低,因此,大型船只的船底每过一段时间就需要做清除藤壶的工作。


Werner Reinartz和V. Kumar形象地把可盈利性低但忠诚度高的顾客称为“藤壶”(Barnacles)。其购物特点是:单次购买花钱甚少,但频繁固定地光顾。比如住在商店附近,经常在商店购买生活日常用品,遇到商店打折购买其他物品的人。


另外,还有一些这样的顾客:可盈利性低而且忠诚度低(来到商店只是为了逛逛,偶尔买一点廉价商品)。他们被称为“过客”(Strangers)。其购物特点是:单次购买花钱甚少,且来过之后就不再来。比如到某个商店里购买日用品的外地游客。

 

对四类顾客分而治之

当然,这种分类是静态的,也是相对的。事实上,这几种类型都有很大的可塑性。


信息技术(如CRM软件)为我们识别顾客的类型并管理他们提供了可能。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必须有社会管理、交易方式(如信用卡制度的普及)和企业内部非技术的运营体系(如会员制)来支持。要取得良好的绩效,仅有技术是不够的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说到底来自管理的技术手段之外。


管理者要格外留意的是:


有哪些是计算机不能做而必须做的,良好的客户关系,只能通过人性化的管理而不是技术化的管理来实现。


对过客型顾客没有太多可说的。管理他们的要领是:尽早地认出他们的身份——“一次性”,不要在他们身上作任何长期性的投资。在与他们的一次性交易中,尽可能的从他们看的死死的钱包中多掏些钱。


真正富有挑战性的是如何管理其他三种类型的顾客。


一、 管理“知己型”顾客:“润物细无声”


对这类顾客一定要热心而慎重。他们是你核心的顾客,如果发生差错,他们就会蜕变成蝴蝶型,藤壶型甚至过客型的顾客。管理这类顾客的目标是: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。


他们对你的企业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忠诚度,如果把你的企业比作一个教会的话,他是有望成为你的企业的“信徒”的。


但要切记,要使这些具有相当的消费品位、性情比较节制、“优雅”的人成为“信徒”要以他们习惯的方式——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方式。暴风骤雨的方式很可能把他们吓跑。


他们购物的方式也是润物细无声的。他们手中有钱,但消费行为是相当理性的,不会有“狂购”的行为。还有,他们对产品的要求较高,有时甚至有点挑剔(调查表明,他们退货和换货的频率相对较高),这要求你悉心听取他们的体验和意见,以更多的关注来回报他们的关注。


你可以用电子邮件向他们发送商品消息,但一定要有所选择,如果发送此类邮件的频率过高,而邮件中有许多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商品信息,他们可能以后干脆不看这些邮件,而且要向他们发送只向他们这类顾客的优惠价格和优质服务。

“信徒”都有一种或隐或现的优越感,他们有意无意地追求一种被“选中”的感觉(想想基督教徒对上帝的“选民”的意识)。

二、管理“蝴蝶型”顾客:逢场作戏并把“戏”做足

“蝴蝶型”:顾客也是你的重要顾客,用一句有点不敬的话来说,与他们的关系是“逢场作戏”。你用不着在他们身上进行长期的投资。






三、管理“藤壶型”顾客:设置门槛和再度识别


这是最难应付的一群顾客。他们是常客,一年内在这里花的钱比不上一个“知己”型顾客一次花费的多。他们的可盈利性很低,但他们占用你的企业资源很高。



比如去银行的很多每月甚至每周都来存钱取钱的人,超市里经常来购买廉价商品的顾客,百货商店里打折时排队领取奖券的顾客。


在排队等候的队伍中,他们占有大多数,让那些有钱的主顾也陪着他们排队。如果没有他们,银行的服务质量会提高很多,运营费用也会降低很多。法理和人情都不允许你把他们拦在门外,但他们给你的企业造成的麻烦实在不小,怎么办?


比较常规的办法是:巧妙地把他们打入另册,用价格手段限制他们占用过多的资源(比如对小额存款收取服务费)。


有一点值得一提:少开展甚至不开展这类顾客最感兴趣的促销活动,因为在他们身上投资与否都一样,反正他们像藤壶一样长年吸附于你的企业。


但管理这些顾客,仅有这些是不够的。如果管理得当,你可能从他们身上赚到更多的钱。他们当中有的甚至可能成为“知己”型顾客。


首先你要弄清楚:从他的钱包掏钱难,到底是因为他的钱包里本来就瘪得掏不出来钱,还是因为他的钱包本来很鼓,但不愿在你这儿花钱。如果是前一种情况,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。


如果是后一种情况,你就有发挥的空间了。比如一位顾客经常只在你的商店里购买牙膏,卫生纸之类的东西,你从他的购货单看出“文章”来。比如说,牙膏和卫生纸的品牌很多,他经常购买的是哪一种?


如果他经常购买的是高露洁牙膏和金佰利纸巾,那说明他是一个钱包较鼓,是一个潜在的知己型顾客,但他可能在别的地方购买高档商品。随后,你就可以用管理知己型客户的方法来管理他了。说不定某一天,他就会真的成了贵公司的“知己”甚至“信徒”。